个人 IP
“个人 IP” 这是我很久之前就想写的一个话题,鸽来鸽去就拖到了现在(这句着重标注出来,后边有用,括号里边的内容也留着)。
很抱歉在文章的开始,我就要告诉你,“打造个人 IP” 这个概念,其实是个被创造出来,用来收割一些绿色植物的伪需求。请别着急反对,听我慢慢说。
泛 IP
“IP” 是个英文缩写,在不同的英文组合下,可以放在不同的语境里。比如 “Internet Protocol” 的意思是 “因特网协议”;“Intellectual Property” 的意思是 “知识产权”;“Influential Property” 的意思是 “影响力资产”;“Important People” 的意思是 “重要人物”…
上边说这么多,并不是在秀我的英文有多好,相反,我大学英语四级都差两分。我想说的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把 “个人 IP” 翻译成是 “个人品牌”,用的是「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的缩写。
在这个语境中,“打造个人 IP” 就将被译为 “创造自己的个人品牌”,并延伸理解为一种有特定形象、内含和商业属性的符号象征。
就比如字节跳动、华为、苹果等这些互联网公司 IP;
又比如《亮剑》、《甄嬛传》、《爱情公寓》等这些影视 IP;
还比如 Marvel 打造的钢铁侠、蜘蛛侠、奇异博士这些各种超级英雄 IP;
再比如罗永浩、雷军、周鸿祎这些创始人 IP;
总之,现在有种 “万物皆可 IP” 的趋势。可以被 IP 化的主体,从一种被创作出来的角色、形象慢慢变成了各种实体化的东西,再到后来,就变成了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这就是所谓的 “泛 IP 化”。但究其本质,不过是一场影响力的争锋。或者换句话说,当你有了能影响一些人的能力时,你就是一个 IP。
所以我觉得,在 “个人 IP” 这个语境中,应该采用 “Influential Property” 这个词的缩写,译为 “个人影响力资产”。
其实上边这些所谓 “IP”,看起来有些纷繁复杂高大上,说句不好听的就是 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出来当个 IP。
新网红时代
今年 3 月 28 号,小米 SU7 如期而至。放开购买 27 分钟后,小米 SU7 的大定量就超过了 5 万台。这个成绩和雷总的个人魅力是紧密相关的。也由此,雷总化身为 “掌管流量的神”,在北京车展上大放异彩。
早期互联网大佬们也看到了自媒体时代个人 IP 带来的巨大红利,也由此掀起一场所谓的 “新网红时代”。一个简单的公式:IP = 流量 = 利益,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所以,到底什么是我们理解中的 “个人 IP”?三个缺一不可的特点:
被更多人记住;
被更多人喜欢;
被更多人信任。
你的人品,你的能力,你的价值,你的一举一动,你的鸽文频率,都是你的 IP,它会让你被知道、被喜欢、被信任,会无限放大你的个人的影响力。
主题开始时,我提到的 “鸽来鸽去就拖到了现在”,就是为了树立自己总爱鸽文的 “人设”。这种在潜移默化中给用户、读者们上的 “眼药”,的行为往往不容易被发现,但对读者来说却是记忆深刻的点。读者会因为这种点,把你记住,长此以往,也就实现了 “被更多人记住” 的目的。
如果你的内容恰好语言风趣幽默,让人一看就懂,净说些大实话,那后两点的 “被更多人喜欢” 和 “被更多人信任” 的成就便很容易就达成了。
读到这里,你觉得我的这三个成就,现在达成了吗?
当你在某个圈子里是个 IP 之后,甭管是领域大佬,还是个籍籍无名的小 IP,只要你是个 IP,那你到另外一个领域,或者说,进入另外一个圈子时,会更容易些。
举个例子:假设你是个搞抖音直播的小 IP,当你想了解一下公众号 AI 爆文时,别人介绍你就会是 “抖音直播带货大佬 XXX…”。这一刻,你和普通的刚做 AI 爆文的小白玩家已经不一样了,即便你是个毛都不懂的新手,在别人眼里,你也是个 “大佬”。
虽然这对你做公众号 AI 爆文项目来说,没啥用处,但你获取一些 “内部消息”,进入一些 “高端社群” 会更方便一些,只因为你的 IP 身份。
我就经常厚着脸皮,“刷脸” 进入不少朋友的 “陪伴群”、“内部群”、“项目群”、“小灶群”… 拿到不少外边卖几百上千甚至上万的消息、教程、资源…
所以,做 IP 不仅是创业者、内容创作者、自媒体从业者的专属,它是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应该做的。
疯狂的小报童
我看到市面上有太多教你 “打造” 个人 IP 的书、课程、训练营、“合伙人”…
他们都在宣称能帮你快速 “打造” 你的 IP,然后出任 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
如果碰巧你有些急功近利的话,十几块的小报童、几十块的书、几百块的课程、几千块的训练营、几万块的 “合伙人”,你就买了。
“小报童” 这个产品在朋友圈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了。
各领域各路大神们,雨后春笋般,哐哐地出册子,像 “XXX 可复制案例库”、“XXX 沉思录”、“XXX 赚钱案例”、“XXX 应用宝典”、“XXX 实战指南”、“AIGC XXX”、“提示词 XXXX”…
颇有 “没有个小报童册子都没脸在圈子里混” 的意味。册子里宣称的 “XXXX 是下一个风口”、“XX 领域是一片蓝海”、“做 XX 项目,进来就捡钱”、“按这几个例子无脑模仿,你就能成功”…
这是风口,那是蓝海,这里能捡钱,那边能成功…但册子里的内容真的有用吗?或者换个问法:册子里的内容真能实现进风口上天,下蓝海裸泳吗?
这些册子一般价格极低,但其创造者为它赋予的价格极高。比如某个册子宣称 “原价 699,现价 10 块钱!” 这给人一种什么感觉呢?
一眼假
原价和现价差距这么大,难免会让人怀疑产品的真实价值。甚至会让人觉得,10 块钱才应该是原价,“原价 699” 只是狗尾巴上续的貂,一个让产品看起来很 “超值” 的手段而已。
而且,“高原价,低现价,每满 XX 人,涨价 XX 元” 的套路,大家都在用,这个套路的潜在含义是什么呢?是 “赶紧买,涨价了就不划算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来看,如果这产品价值确实应该是原价标示的 699,那低价状态下卖得越多,产品作者就亏得越多。但他们都让你 “赶紧买,否则不划算”,甚至开出六成的分销佣金,这就有意思了,赔本干赚吆喝?不能吧!
所以真相只有一个:蓝海不是册子里的那些项目,而是册子本身。
低价引流,高价收割转化,这个套路屡试不爽。
在小报童这个产品出现之前,引流->转化的路径是这样的:
我有一款产品,想卖出去
我用自己公众号、自媒体账号宣传
我与同行互推
我进行广告投放
我买粉丝,之后再一轮一轮清洗
我又有了一款产品…
大概就是这样的循环:付出成本(时间/金钱)、获得泛粉(相关度/购买意向不明的粉丝)、粉丝清洗、产品售出。
其本质上来说,是个 “清洗用户” 的行为,广撒网。
但小报童这个产品出现之后,引流->转化的路径是这样的:
我有一款产品,想卖出去
我把产品简单介绍、浓缩、去其精华,取其糟粕做成一个低价的付费小册
我宣传这个小册,因为便宜,所以对此感兴趣的都顺手买了
小册支持分销,佣金比例贼高,于是购买小册的人也帮我宣传
我通过一系列活动,将高客单价产品推销给购买了小册的用户
我又又了一款产品…
大概就是这样的循环:编写小册、获得用户(相关度/购买意向高的用户)、产品售出。其本质上来说,是个 “筛选用户” 的行为,精准垂钓。
说白了,前者获取意向用户要花钱,后者获取意向用户还赚钱,就这么粗暴,还这么有效。后者的投入产出比,比前者高出太多了,从这个角度来看,小报童真是个伟大且疯狂的产品!怪不得这么多做 IP 的朋友都在用。
“私” 的诱惑
有这么一个完整的链路:公域引流-私域转化,被不少做 IP 的朋友奉为圭臬。并且有相当多的人在做的项目,都以此为核心。也因此,有了这句「“私域” 玩好了能年入千万」。
此言真伪暂且不辩,先来聊聊 “公域” 和 “私域” 到底是什么东西。
公域(Public Domain)是指互联网上的公共空间,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访问和参与。
私域(Private Domain)则是指互联网上的私人空间,只有经过授权或许可的人才能访问和参与。
上边是我随便找的看起来还算客观的公域和私域的定义。但看起来好像和自媒体(或者说副业)没什么关系,通俗点解释吧!
公域:广阔的草原。
私域:自家的菜地。
你想吃韭菜,在草原(公域)里,就得先找到韭菜,然后进行收割;在菜地(私域)里,就得先把韭菜种出来,然后进行收割。最终的目的都是割韭菜,只是获取韭菜的方式不同。这是公域和私域的唯一区别。
由于草原辽阔,所以 “提效” 是公域玩法的关键。所以一些 “自动引流获客工具”、“自动多端发文助手”、“音视频批处理软件” 等一切能提高内容生产效率的东西,在公域玩法中比较吃得开。
由于菜地是自家的,所以 “质量” 是私域玩法的关键。所以一些 “保姆级教程”、“专属客服/导师”、“VIP 权益” 等一切能提高产品/服务质量的东西,在私域玩法中比较吃得开。
再回到这句话上来,「“私域” 玩好了能年入千万」,你信不信?我是信的。
但我相信,这不是我,或者说不是所有像我一样的普通人能做到的。
我认识的几乎所有的几年以前,以 “超级个体” 属性被大家熟知的牛人大佬们,现在无一不组建了自己的团队/工作室。为什么?因为 一个人或者说普通人,想把私域做好做大做强,太难了。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吧:
几天前,有位读者朋友给我甩来一条抖音视频口令,视频内容是一位农人打扮的小伙子,在山里的茅草屋做饭的视频。
视频长度四五分钟,全程没有任何口播,配的是小桥流水觅知音的那种古风 BGM,佐以文字说明材料及做法,整个视频就只用了一套高饱和度的滤镜,乍看也没有什么运镜技巧,给人一种 我来我也行 的错觉。
他说,他家就在贵州某山村,风景和视频里的差不多,想自己一个人也做这种视频,问我有没有搞头。
“这事儿当然有搞头,但你自己一个人绝对搞不起来。”
以上是我的原话。
得天独厚的环境是他做这事儿的唯一优势,我粗略统计了一下他发的视频,时长四五分钟,但有 100 多个分镜头,有些镜头近景、中景、远景全部包含,这就意味着,这些镜头至少重复拍了三遍,且这类镜头不在少数。
在他的劣势中,最大的短板就是 他是自己一个人。
加上全部景别不都是固定机位,所以,拍那个视频,至少也得两个人。
上边仅是拍摄,在剪辑上,几户每个景别切换,都踩到了音乐的点上,看似没有技巧,其实全是技巧。
最后看了下那个账号的更新频率,基本保持着每周更两个视频。最终得这个账号的运营团队配置(至少):出镜 1 人/摄影 3 人/剪辑 3 人。在这个配置中,还不算打光、导演之类。
总之,这类账号,想靠一个人或几个人完成,且保持一个较高的更新频率,绝无可能。
那些做到的人,无非是抓住了机会,吃到了平台红利,真正靠实力的,少之又少。
想起来之前群里有朋友想让我聊聊 “精英主义”,简言之就是:一批靠吃红利成功的 “精英”,大肆鼓吹自己有多么多么努力。
“吃红利” 并非贬义,但放到这里却有点批判的滋味儿,大家总仇视那些自己渴望而不得的东西。
有句歌词:“飞上枝头的都风趣,占了巢的都在窃喜。”
有个寓言:“那葡萄肯定都是酸的。”
抓住机会的总想把成功归咎于自己的努力,如果不是当时人家努力抓住机会,怎么可能有现在的成绩?没点儿资源背景,没点话语权和影响力,别想不开玩 “私域”。
普通人,你就老老实实去做公域,别想那些有的没的,破天的富贵轮不上你。去赚平台补贴、去赚差价、去赚佣金,至于私域,等你能靠公域养活自己了再说吧!
个人 IP 的捷径
提到 “如何快速打造有影响力的个人 IP”,有太多太多的产品会教你做事。殊不知这类产品大多都是以此在建立产品作者的 IP,你有没有竖起自己的 IP 不重要,但他已经支棱起来了。更何况圈子里大多数人都有这么一个念头,根深蒂固——买了就是会了。
不可否认,一个成功的 IP 的变现能力的确是极强的。但你觉得直接掏出几千块钱去让别人教自己做 IP,真的能在短时间内看到结果吗?这真是一条捷径吗?
一旦短期内没有得到任何正反馈,一些怀疑、抱怨甚至谩骂的声音就会冒出来。多恐怖的一件事啊!
一个连最基础的调查、分析判断能力都没有的人,购买了一个几千上万的产品后,就能做出一些结果,那世界上不就没有穷人了吗?
所以,一个很可怕的现实:靠 “打造”,是做不成 IP 的。
做 IP 最有效的捷径只有一个,真实。
你是什么样,你就是什么样的。看起来这是一句废话,但仔细想想,做 IP 的底层逻辑就是真实。
IP 就是互联网上的你的实体形态,那些靠各种手段 “打造” 出来的 “IP”,根本不是真正的你。
做事之前,先做好自己。人生很长,塑造 IP 是个很漫长的过程,IP 应该是你真实的个人形象,而不是处心积虑的去通过各种所谓 “捷径” 伪装出来的人设。
所以,别再迷信那些所谓 “课程”、“训练营”、“合伙人”…提高自己的各种综合能力,去学习,去讨论、去输出、去释放自己的善意。
当你通过输出赢得第一位读者认可的时候,恭喜你,你已经成为了一个 IP。就像已经读到此处的你,不管你是否承认,“刘坏坏” 三个字,在你心里就已经是一个 IP 了。
----》点我开通《----